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Retrofit谷歌官方详解
阅读量:4165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5-26

本文共 20133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67 分钟。

之前对里常用的网络请求库OkHttp与Volley做了简单的学习归纳与总结,这里看这个系列中的最后一篇,来认识一下Retrofit。 
Retrofit可以认为是OkHttp的“升级版”。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其内部默认正是基于OkHttp来进行封装的。这点从Retrofit这个命名就可以看出端倪。 
回顾一下OkHttp,我们会发现虽然是封装过后的库,但OkHttp的封装是比较“碎片化”的。所以如果不自己再进行封装,使用时代码就比较容易耦合。 
而Retrofit作为其升级版,有一个最吸引人的特色就是:将所有的请求封装为interface,并通过“注解”来声明api的相关信息。让你爽到停不下来。


RESTful API

在正式开始了解Retrofit的使用之前,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个概念,即RESTful。这是因为Retrofit的初衷就是根据RESTful风格的API来进行封装的。 
关于RESTful的学习,可以参考一下此文。相信看完之后,就会对Restful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了。 
但我们这里可以对RESTful的核心思想做一个最简练的总结,那就是:所谓”资源”,就是网络上的一个实体,或者说是网络上的一个具体信息。那么我们访问API的本质就是与网络上的某个资源进行互动而已。那么,因为我们实质是访问资源,所以RESTful设计思想的提出者Fielding认为: 
URI当中不应当出现动词,因为”资源“表示一种实体,所以应该用名词表示,而动词则应该放在HTTP协议当中。那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:

  • xxx.com/api/createUser
  • xxx.com/api/getUser
  • xxx.com/api/updateUser
  • xxx.com/api/deleteUser

这样的API风格我们应该很熟悉,但如果要遵循RESTful的设计思想,那么它们就应该变为类似下面这样:

  • [POST]xxx.com/api/User
  • [GET] xxx.com/api/User
  • [PUT]xxx.com/api/User
  • [DELETE]xxx.com/api/User

也就是说:因为这四个API都是访问服务器的USER表,所以在RESTful里URL是相同的,而是通过HTTP不同的RequestMethod来区分增删改查的行为。 
而有的时候,如果某个API的行为不好用请求方法描述呢?比如说,A向B转账500元。那么,可能会出现如下设计:

POST /accounts/1/transfer/500/to/2

在RESTful的理念里,如果某些动作是HTTP动词表示不了的,你就应该把动作做成一种资源。可以像下面这样使用它:

  POST /transaction HTTP/1.1 
  Host: 127.0.0.1 
   
  from=1&to=2&amount=500.00

好了,当然实际来说RESTful肯定不是就这点内容。这里我们只是了解一下RESTful最基本和核心的设计理念。


从官方介绍初识Retrofit

注解

Retrofit使用注解+java接口来定义后台服务API接口

注解主要分为 方法注解 和 参数注解

注解 类型 作用
@GET 方法注解 表明HTTP请求方法为GET,(可选)注解的value属性用来设置相对/绝对url
@POST 方法注解 表明HTTP请求方法为POST,(可选)注解的value属性用来设置相对/绝对url
@PUT 方法注解 表明HTTP请求方法为PUT,(可选)注解的value属性用来设置相对/绝对url
@DELETE 方法注解 表明http请求方法为DELETE,(可选)注解的value属性用来设置相对/绝对url
@PATCH 方法注解 表明HTTP请求方法为PATCH,(可选)注解的value属性用来设置相对/绝对url
@HEAD 方法注解 表明HTTP请求方法为HEAD,(可选)注解的value属性用来设置相对/绝对url
@OPTIONS 方法注解 表明HTTP请求方法为OPTIONS,(可选)注解的value属性用来设置相对/绝对url
@HTTP 方法注解 通过@HTTP注解指定http协议的请求方法,是否允许body,(可选)注解的value属性用来设置相对/绝对url
@FormUrlEncoded 方法注解 表明发起HTTP请求的RequestBody是form表单方式
@Multipart 方法注解 表明发起HTTP请求的RequestBody是Multipar方式
@Headers 方法注解 使用注解的value值数组作为HTTP请求的头,用于一些固定的Header参数
@Streaming 方法注解 用于需要直接返回流的函数
@Url 参数注解 HTTP请求的url路径(相对/绝对),可以包含{path_holder},如:
@Path 参数注解 用于动态替换URL路径中的path_holder
@Body 参数注解 表明此参数用作HTTP请求的body
@Field 参数注解 表明此参数用作HTTP请求的form表单参数,key为注解的value值
@FieldMap 参数注解 以map形式传入的form表单参数
@Header 参数注解 表明此参数用作HTTP请求的header,key为注解的value值
@HeaderMap 参数注解 以map形式传入的多个header键值对
@Part 参数注解 表明参数为Http的multipart参数之一
@PartMap 参数注解 以map形式传入的multipart参数表
@Query 参数注解 GET方法的query参数,用于拼接完整请求路径
@QueryMap 参数注解 以map传入的GET方法的query参数,用于拼接完整请求路径

当我们要去学习一样新的技术,还有什么是比官方的资料更好的了呢?所以,第一步我们打开网址。然后开始阅读: 
我们发现官方的介绍非常简单粗暴,一上来就通过一个Introduction来展示了如何使用Retrofit来进行一个最基本的请求。下面我们就逐步的分析一下: 
这里写图片描述 
从上图中,我们首先注意到了一个关键的说明信息:Retrofit会将你的HTTP API转换为中的interface的形式。OK,接着看: 
这里写图片描述 
这里我们读到的描述是:Retrofit类可以针对之前定义的interface生成一个具体实现。我们发现官方对此解释的很言简意赅,但更通俗的来讲的话: 
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之前将此次请求的API信息封装为了一个接口,但我们也知道Java中接口是不能产生对象的,这时Retrofit类就站出来扮演了这个角色。 
我们可以将Retrofit类看作是一个“工厂类”的角色,我们在接口中提供了此次的“产品”的生产规格信息,而Retrofit则通过信息负责为我们生产。 
这里写图片描述 
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东西“Call”:通过之前封装的请求接口对象创建的任一的Call都可以发起一个同步(或异步)的HTTP请求到远程服务器。 
之后说了一些通过注解来描述request的好处,然后这个简单的Introduction就结束了。那么,现在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,目前为止我们的感受如何。 
我觉得就仅从以上简单的介绍当中我们起码有两点直观感受:那就是解耦明确使用简单。通过注解的方式描述request让人眼前一亮。但与此同时: 
我们发现读完Introduction后,仅仅是这个基本的用例中,都仍然有很多小细节需要我们通过实际使用之后才能搞明白。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: 
为什么说Retrofit的使用门槛相对于其它库来说要更高一些。不过没关系,我们自己先来写一个比官方Introduction更简单的用例,再逐步深入。


动手写第一个Demo来碰坑

现在我们已经阅读完了官方的用例介绍,乍看之下没什么,但实际用起来说不定就得碰坑。为方便,仍然通过servlet在本地简单的实现服务器。 
我们现在的设想可能是这样的,我只是想要写一个demo来测试一下用Retrofit来成功发起一次最基本的get请求,所以最初的doGet无比简单:

public void doGet(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,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)            throws ServletException, IOException {        response.setHeader("Content-type", "text/html;charset=UTF-8");        PrintWriter out = response.getWriter();        out.print("{\"describe\":\"请求成功\"}");        out.flush();        out.close();    } 
1
2
3
4
5
6
7
8
1
2
3
4
5
6
7
8

完成了以上代码的编写,然后我们把该servlet的URL配置一下,言简意赅的,就配置为“/api/retrofitTesting”好了。这时服务器就准备完毕了。 
很显然,下面我们就可以把焦点放在Android客户端的实现上来了。为了使用Retrofit,所以我们的第一步工作自然就是在自己的项目中设置依赖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配置好了依赖,接着我们就可以开始编码工作了。还记得官方用例的第一步吗?所以我们要做的显然是模仿它也把我们自己的HTTP API封装成interface。

public interface DemoService {    @GET("api/retrofitTesting")    Call
testHttpGet();}// GSON - BEANclass ResponseInfo { String describe;}
1
2
3
4
5
6
7
8
1
2
3
4
5
6
7
8

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所谓的API接口,可能就更加明确一点了。首先是通过注解@GET来声明本次请求方式为GET以及注明API-URL。 
而就之后声明的方法来说:从其为Call的返回类型不难猜想多半与请求的发起有关,因为如果我们对OkHttp有所了解的话,一定就记得下面这样的代码:

OkHttpClient client = new OkHttpClient();        Request request = new Request.Builder().url(url).build();        Response response = client.newCall(request).execute(); 
1
2
3
1
2
3

newCall方法实际就是返回一个Call类型的实例。而Retrofit中的Call接口相对于OkHttp添加了一个泛型,该泛型用于说明本次请求响应的数据解析类型。 
那么这里的泛型为什么是我们自己建立的一个实体类呢?其实回忆一下之前服务器在response中返回的内容(JSON),就不难猜想到与GSON有关。 
好的,我们继续按照官方用例中接下来的步骤去完善我们的demo。封装好了interface,接下来自然就是调用了,最终的代码如下:

private void testRetrofitHttpGet() {        // step1        Retrofit retrofit = new Retrofit.Builder()                .baseUrl("http://192.168.2.100:8080/TestServer/")                .build();        // step2        DemoService service = retrofit.create(DemoService.class);        // step3        Call
call = service.testHttpGet(); // step4 call.enqueue(new Callback
() { @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sponse(Call
call, Response
response) { Log.d(TAG,response.body().describe); } @Override public void onFailure(Call
call, Throwable t) { Log.d(TAG, t.getMessage()); } }); }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
有了之前的说明并对照官方示例,现在会发现以上代码很容易理解。而我们发现官方没有给出的step4其实也很熟悉,因为它和OkHttp的使用是相同的。 
这个时候看上去我们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完成了,于是兴致勃勃的编译并运行demo来查看一下效果,却发现收到了如下的一个异常: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蛋疼啊!别急,通过异常信息的描述,我们得知这似乎与类型的转换相关,然后带着这个疑问再去查看官方文档,于是发现: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从上述信息我们得知Retrofit默认只能将响应体转换为OkHttp中的ResponseBody,而我们之前为Call设置的泛型类型是自定义的类型ResponseInfo 。 
将JSON格式的数据转换为Java-BEAN,很自然就会想到GSON。而Retrofit如果要执行这种转换是要依赖于另一个库的,所以我们还得在项目中配置另一个依赖: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之后,在构造Retrofit对象的时候加上一句代码就可以了:

Retrofit retrofit = new Retrofit.Builder()                .baseUrl("http://192.168.2.100:8080/TestServer/")                .addConverterFactory(GsonConverterFactory.create()) // 加上这一句哦,亲                .build(); 
1
2
3
4
1
2
3
4

这个时候,当我们再次运行程序就没问题了,成功的得到如下的日志打印: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现在,经过我们的一番摸索和折腾,关于Retrofit很基本的第一个demo就捣鼓出来了。 
其实这是有意义的,因为回想一下会发现:现在我们对于Retrofit大致的使用套路,在心里已经有个一二三了。


回到官方文档继续学习

前面我们说到对于Retrofit的使用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,接下来要做的自然就是深入和继续学习更多的使用细节。那么很显然,回到官方吧。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事实上前面我们已经使用到了注解@GET,这里就是告诉我们这种注解其实对于HTTP其它常用的请求方式(GET,POST,PUT,DELETE等等)都封装了。 
而对于@GET来说,我们知道HTTP-GET是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参数信息直接通过URL进行上传的,所以URL又可以像下面那样使用:

@GET("api/retrofitTesting?param=value") 
1
1
  • replacement blocks与@path

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官方示例和我们刚才自己测试写的demo中有一个细小的差别没,就是下面这样的东西:

//官方的@GET("users/{user}/repos")//我们的@GET("api/retrofitTesting") 
1
2
3
4
1
2
3
4

我们注意到官方的API的URL中有一个”{user}“这样的东西?它的作用是什么呢?我们也能在官方文档上找到答案: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从上述介绍中,我们注意到一个叫做replacement blocks的东西。可以最简单的将其理解为路径替换块,用”{}”表示,与注解@path配合使用。 
当然我们自己实际去使用一下能够对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,所以我们将我们之前的demo修改一下,变成下面这样:

public interface DemoService {
@GET("api/{name}") Call
testHttpGet(@Path("name") String apiAction);}
1
2
3
4
1
2
3
4

使用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,我们在调用的使用需要将对应的值传给responseInfo方法。

Call
call = service.testHttpGet("retrofitTesting");
1
1

这样修改过后的实际效果实际上与我们之前的demo是一样的,那么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?显然是为了解耦。以官方的例子来说: 
{user}/repos”中的{user}就是为了针对不同的github用户解耦。因为这里假设代入我的github,URL就将变成: 
”。而github的用户千千万万,如果使用我们之前的方式代码就会如下:

@GET("users/RawnHwang/repos") 
1
1

这二者的优劣一目了然,我们肯定不会想要为了获取不同的user的repos去写N多个套路完全相同的API - interface吧。

  • @Query

前面我们讲到:对于@GET来说,参数信息是可以直接放在url中上传的。那么你马上就反应过来了,这一样也存在严重的耦合!于是,就有了@query。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同样,为了便于理解,我们仍然自己来实际的使用一下。就用我们之前的举到的例子好了,这里我们用@query来替换我们之前说到的如下代码:

@GET("api/retrofitTesting?param=value") 
1
1

替换为:

public interface DemoService {
@GET("api/retrofitTesting") Call
testHttpGet(@Query("param") String param);}
1
2
3
4
1
2
3
4

调用的时候改为:

Call
call = service.testHttpGet("value");
1
1

然后就可以在服务器查看是否成功接收到参数了:

public void doGet(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,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)            throws ServletException, IOException {  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request.getParameter("param"));        } 
1
2
3
4
1
2
3
4
  • @QueryMap

聪明的你现在肯定还不满足,因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:假设我要在参数中上传10个参数呢?这意味着我要在方法中声明10个@Query参数?当然不是!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我们看到了,Retrofit也考虑到了这点,所以针对于复杂的参数上传,为我们准备了@QueryMap。现在来修改我们自己的demo:

public interface DemoService {    @GET("api/retrofitTesting")    Call
testHttpGet(@QueryMap Map
params);}
1
2
3
4
1
2
3
4

调用的时候自然也发生了变化:

Map
params =new HashMap<>(); params.put("param1","value1"); params.put("param2","value2"); Call
call = service.testHttpGet(params);
1
2
3
4
1
2
3
4
  • @POST

有了之前的基础,现在我们免不了要捣鼓一下POST。相信有了@GET的使用经验,如果只是想发发简单的POST请求是没有多大的难度,我们关注下POST的BODY,即请求体的使用技巧。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通过官方文档,我们发现出现了一个新的东西叫做“@Body”,顾名思义它就是用来封装请求体的。而同时通过后面的“User”参数类型,我们不难推断出:使用@Body时,是通过实体对象的形式来进行封装的。那么闲话少说,我们当然仍旧是自己动手来试一下: 
首先,我们编写一下servlet的doPost方法,假设我们这里提供一个新建User的API。完成后为该POST-request配置一个新的API URL,我们这里配置为:“/api/users”。然后,在Android端编写一个新的interface,大致如下:

public interface DemoService {
@POST("api/users") Call
uploadNewUser(@Body User user);}class User{ private String name; private String gender; private int age; public User(String name, String gender, int age) { this.name = name; this.gender = gender; this.age = age; }}class ResponseInfo{ String describe;}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
这样其实就搞定了,是不是很简单。然后我们通过如下代码去调用测试就行了:

Call
call = service.uploadNewUser(new User("tsr","male",24));
1
1

这里唯一需要说明的就是,通过@BODY这种方式封装请求体,Retrofit是通过JSON的形式来封装数据的。我们可以在服务器读取流中的数据打印:

{"name":"tsr","gender":"male","age":24} 
1
1

我单独额外说明一下这个的初衷是因为:这种情况以servlet来说,通过如下的形式是读取不到的对应的参数值的(返回null),需要自己解析。

System.out.println(request.getParameter("username"));//输出为null 
1
1
  • @FormUrlEncoded

这时有的朋友就说了,那我要是就想要通过request.getParameter的方式直接读取参数信息呢?没关系,也是可以的,使用@FormUrlEncoded搞定。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其实通过这个注解的命名,我们就很容易联系到HTTP Content-Type中的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:而其实在服务器打印Content-Type的话,会发现的确如此。也就是说,其实使用该注解过后,正是通过表单形式来上传参数的。

public interface DemoService {
@FormUrlEncoded @POST("api/users") Call
uploadNewUser(@Field("username") String username,@Field("gender") String male,@Field("age") int age);}
1
2
3
4
5
1
2
3
4
5

然后是依旧是调用,这时服务器就可以通过request.getParameter直接读取参数了:

Call
call = service.uploadNewUser("tsr","male",24);
1
1

当然,这个时候难免又会想起那个老梗:要写这么多的@Field参数?当然不是,也有@FieldMap供我们使用,使用方法参照@QueryMap

  • @Headers与@Header

使用了@FormUrlEncoded之后,不知道你有没有好奇一下,假设我们的参数中含有中文信息,会不会出现乱码?让我们来验证一下:

Call
call = service.uploadNewUser("张德帅","male",24);
1
1

这里上传的username信息是中文,而在服务器读取后进行打印,其输出的是“?????·???”。没错,确实出现乱码了。 
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呢?当然可以通过URLEncode对数据进行指定编码,然后服务器再进行对应的解码读取:

String name =  URLEncoder.encode("张德帅","UTF-8");        Call
call = service.uploadNewUser(name,"male",24);
1
2
1
2

但如果了解一点HTTP协议的使用,我们知道还有另一种解决方式:在Request-Header中设置charset信息。于是,这个时候就涉及到添加请求头了: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关于@Headers的使用看上去非常简单。那么,接下来我们就来修改一下我们之前的代码:

public interface DemoService {
@Headers("Content-type: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;charset=UTF-8") @FormUrlEncoded @POST("api/users") Call
uploadNewUser(@Field("username") String username,@Field("gender") String male,@Field("age") int age);}
1
2
3
4
5
6
1
2
3
4
5
6

通过@Headers我们在Content-type中同时指明了编码信息,再次运行程序测试,就会发现服务器正确读取到了中文的信息。

除了@Headers之外,还有另一个注解叫做@Header。它的不同在于是动态的来添加请求头信息,也就是说更加灵活一点。我们也可以使用一下:

public interface DemoService {
// @Headers("Content-type: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;charset=UTF-8") @FormUrlEncoded @POST("api/users") Call
uploadNewUser(@Header("Content-Type") String contentType,@Field("username") String username,@Field("gender") String male,@Field("age") int age);}// 调用Call
call = service.uploadNewUser("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;charset=UTF-8","张德帅","male",24);
1
2
3
4
5
6
7
8
1
2
3
4
5
6
7
8
  • 读取response header

通过上面的总结我们知道通过@Header可以在请求中添加header,那么我们如何去读取响应中的header呢?我们会发现官方文档并没有相关介绍。 
那么显然我们就只能自己看看了,一找发现对于Retrofit2来说Response类有一个方法叫做headers(),通过它就获取了本次请求所有的响应头。 
那么,我们记得在OkHttp里面,除了headers(),还有用于获取单个指定头的header()方法。我们能不能在Retrofit里使用这种方式呢?答案是可以。 
我们发现Retrofit的Response还有一个方法叫做raw(),调用该方法就可以把Retrofit的Response转换为原生的OkHttp当中的Response。而现在我们就很容器实现header的读取了吧。

okhttp3.Response okResponse = response.raw();response.raw().header("Cache-Control");} 
1
2
3
1
2
3

进阶技巧

  • @Multipart 与文件上传

在官方文档中,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注解,那就是@Multipart。这个使用起来相对要复杂一点,所以放在这里。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东西的使用。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可以看到官方文档上对该注解使用的说明非常简单,但这个注解使用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,这就很烦人了。不过也没关系,我们由浅入深的来看一下。

public interface DemoService {
@Multipart() @POST("api/multipartTesting") Call
testMultipart(@Part("part1") String part1,@Part("part2") String part2);}
1
2
3
4
5
1
2
3
4
5

这里对官方示例做了简化,因为我们在@Part参数中只使用了String类型,而没有声明RequestBody类型。接着就是调用它来进行测试:

Call
call = service.testMultipart("this is the part1","this is the part2");
1
1

为了一探究竟,我们现在在服务器打印一下Content-Type与请求体(request-body)分别是怎样的: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从打印的请求体中,我们能够得到哪些信息:

  • 首先,本次请求的Content-Type是multipart/form-data; 也就是代表通过2进制形式上传多部分的数据。
  • boundary故名思议就是分割线,它是用来对上传的不同部分的数据来进行分隔的,就像上图中体现的一样。
  • 通过@Part传入的参数信息都像上图中一样被组装,首先是相关的内容信息,然后间隔一个空行,之后是实际数据内容,最后接以boundary。
  • 当使用@Part上传String参数信息时,我们可以看到其默认的参数类型为application/json。 
    (这代表如果你的服务器接不支持解析此类型的Content-Type,就需要自己修改为对应的类型)

现在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,那就是multipart/form-data将会以2进制形式来上传数据信息。那么,什么时候我们才需要2进制呢?显然就是文件的上传。 
OK,那么我们继续修改代码,这次我们尝试通过@Part来上传一个文件会是什么情况?

public interface DemoService {
@Multipart() @POST("api/files") Call
uploadFile(@Part("file") RequestBody photo);}//调用部分File path = Environment.getExternalStorageDirectory();File file = new File(path,"test.jpg");RequestBody image = RequestBody.create(MediaType.parse("image/png"),file);Call
call = service.uploadFile(image);
1
2
3
4
5
6
7
8
9
10
1
2
3
4
5
6
7
8
9
10

这里可以发现,当要上传的数据是文件时,就要使用到RequestBody了。再次运行程序,然后截取服务器打印的请求体的部分进行查看: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我们其实可以很直观的看到,大体的格式与之前都是一样的,而不同之处在于:

  • Content-Type不再是application/json,而是image/png了。
  • 空行之后的数据内容不再是之前直观的文本,而是二进制的图片内容。

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,假设我们为了方便,打算通过一些公有的API去测试一下上传文件(图片)什么的,会发现上传不成功。这是为什么呢? 
实际上如果我们完全自己动手来写服务器,完全根据之前的请求体打印信息的格式来写解析的方法,肯定是也能完成文件上传的。但问题在于: 
我们说到multipart/form-data是支持多部分数据同时上传的,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听上去很有逼格的梗,叫做“图文混传”。那么: 
为了区别于同一个request-body中的文本或文件信息,所以通常实际开发来说,上传文件的时候,Content-Disposition是这样的:

Content-Disposition: form-data; name="file";filename="test.jpg" 
1
1

而不是我们这里看到的:

Content-Disposition: form-data; name="file" 
1
1

于是别人的api里读取不到这个关键的“filename”,自然也就无法完成上传了。所以如果想通过Retrofit实现文件上传,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改造一下:

public interface DemoService {
@Multipart() @POST("api/files") Call
uploadFile(@Part("file\";filename=\"test.jpg") RequestBody photo);}
1
2
3
4
5
1
2
3
4
5

然后我们在servlet服务器中进行解析,完成文件的上传。这里当然就不自己去写解析body的代码了,可以使用现有的库commons-fileupload。

public void doPost(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,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)            throws ServletException, IOException {        try {            DiskFileItemFactory factory = new DiskFileItemFactory();            ServletFileUpload upload = new ServletFileUpload(factory);            List
items = upload.parseRequest(request);// 得到所有的文件 Iterator
i = items.iterator(); while (i.hasNext()) { FileItem fi = (FileItem) i.next(); String fileName = fi.getName(); if (fileName != null) { File fullFile = new File(fi.getName()); // 写入到D盘 File savedFile = new File("D://", fullFile.getName()); fi.write(savedFile); } } } catch (Exception e) { e.printStackTrace(); } }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
再次运行程序,从代码中可以看到,我们希望将客户端上传的图片保存电脑的D盘根目录下,打开D盘看一下吧,已经成功上传了! 
这里写图片描述

  • 不同类型的Converter

相信我们还记得之前我们读取服务器返回的json数据时,依赖于GsonConverterFactory就成功完成了解析。那么问题来了: 
假设有的时候我们服务器返回的就是一段简单的文本信息呢?这叫老夫如何是好,其实这在之前就已经有了答案了: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我们看到除了基于GSON的converter之外,官方还提供了很多其它的Converter。眼尖的马上就看到了Scalars后面有一个东西叫做String。 
于是接下来的工作就简单了,依然是配置依赖;然后将Call的泛型指定为String;最后记得将Converter改掉,像下面这样:

//....addConverterFactory(ScalarsConverterFactory.create()) 
1
2
1
2

再次运行程序,查看日志打印信息,发现成功搞定: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有了这个例子,对于同类型的需求我们就很容易举一反三了。但马上又想到:假设我们的数据类型官方没有提供现成的Converter呢?很简单,自己造!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从官方描述中,我们发现自定义Converter其实很简单。即创建一个继承自Converter.Factory的类,然后提供自己的Converter实例就行了。 
那么假设,我们现在服务返回的数据格式是下面这样的。而我们的需求是希望在客户端对其解析后,将其放进一个Map里面。

username=张三&male=男性

根据这样的需求,我们可以像下面这样很容易的实现我们自己的Converter:

public class CustomConverterFactory extends Converter.Factory{
public static CustomConverterFactory create() { return new CustomConverterFactory(); } @Override public Converter
responseBodyConverter(Type type, Annotation[] annotations, Retrofit retrofit) { return new CustomConverter(); } class CustomConverter implements Converter
>{
@Override public Map
convert(ResponseBody body) throws IOException { Map
map = new HashMap<>(); String content = body.string(); String [] keyValues = content.split("&"); for (int i = 0;i

现在,我们就可以进行调用测试了:

public void onResponse(Call
> call, Response
> response) { Map
map = response.body(); Set
keySet = map.keySet(); for (String key : keySet){ Log.d(TAG,key+":"+map.get(key)); } }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

查看日志打印: 
这里写图片描述

  • 使用Interceptor

之前在学习@Headers的用法的时候,其实官方文档中还有一个东西,我们没有总结。官方的描述是这样的:

Headers that need to be added to every request can be specified using an OkHttp interceptor. 
简单易懂,也就是说:如果你项目里的每一个请求需要加入某个header,那么就可以使用interceptor(interceptor本身是OkHttp里的东西)

interceptor顾名思义就是拦截器,其具体使用方法可以参照。这里我们看下官方的第一个例子:

这里写图片描述

这里面的其它东西相信都很熟悉,一个新的关键叫做Interceptor.chain。很明显,从命名我们可以猜想出它就是完成拦截的关键。 
事实上,我们可以对以上的示例进行简化,最后其实我们需要学习的就两行代码:

Request request = chain.request();Response response = chain.proceed(request); 
1
2
1
2

也就是说:

  • 通过chain的request()方法,可以返回Request对象。
  • 通过chain的proceed()方法,可以返回此次请求的响应对象。

那么,以我们之前的需求来说:对所有的请求都添加某个请求头。实际就很容易实现了。

public okhttp3.Response intercept(Chain chain) throws IOException {                Request request = chain.request();                // 重写request                Request requestOverwrite = request.newBuilder().header("User-Agent","Android").build();                return chain.proceed(requestOverwrite);            } 
1
2
3
4
5
6
7
1
2
3
4
5
6
7

同理,如果我们想要在每个Response中都添加某个header值呢?做法是一样的:

@Override            public okhttp3.Response intercept(Chain chain) throws IOException {                Request request = chain.request();                okhttp3.Response originalResponse = chain.proceed(request);                return originalResponse.newBuilder().header("Cache-Control","max-age=100").build();            } 
1
2
3
4
5
6
7
1
2
3
4
5
6
7

但是,到现在为止,我们说到的都是interceptor在OkHttp中的使用。那么对应在Retrofit呢,其实很简单,因为我们说了Retrofit就是基于OkHttp的。 
那么,前面一切的步骤都可以按照在OkHttp里的使用方法按部就班。唯一额外要做的工作就是,构建好OkHttpClient对象后,记得把它设置给Retrofit。

Retrofit retrofit = new Retrofit.Builder()                .baseUrl("http://192.168.2.100:8080/TestServer/")                .client(mOkHttpClinet) // 看这里,看这里                .build(); 
1
2
3
4
1
2
3
4

总结

到了这里,对Android中常用的网络请求库say hello系列的三篇博客总算是总结完毕了。而针对Retrofit的此文是写的最认真的一篇,一个是因为现在它的确是流行;其次是因为个人也比较感兴趣。如果您观看后有任何想法,望多多指正,给出宝贵意见。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12个flex常用代码
查看>>
Flex项目开发资源
查看>>
[Flex]Flex编程注意之直接获取某个组件的对象(this[]用法)
查看>>
Flex4中获取任意组件的ID或其他属性值
查看>>
Flex4中获取任意组件的ID或其他属性值
查看>>
Flex4中获取任意组件的ID或其他属性值
查看>>
flex 设置背景图片
查看>>
Flex 4中组件背景设置(填充方式)group为例子
查看>>
Setting a background image on a Spark Application in Flex 4
查看>>
flash 遍历sprite
查看>>
loaderInfo 和 contentLoaderInfo 的区别
查看>>
flash 声音设置
查看>>
as2全局变量等
查看>>
as3.0中通过ApplicationDomain类获得被加载swf
查看>>
主swf与被加载swf的通信问题
查看>>
在flash中关闭页面(在flash中执行javascript脚本)
查看>>
flash as3输出并执行javascript
查看>>
flash 控制声音的播放和停止
查看>>
flash在android上的延迟可能的解决方案
查看>>
flash as3设置全屏
查看>>